近日,分析人士表示,金融存量数据变化不宜以同比多增方式来衡量。GDP、消费、投资等经济指标是流量概念,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、人民币贷款余额等常用金融指标是存量概念,是过去全部累计流量扣除到期量的总和,是净增量加总的概念。
上述分析人士称,金融存量是考虑了金融资源到期续投后的结果,前期的流量资源是滚动使用的,依然在多次反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。而经济流量指标统计的是一次性活动,不存在滚动使用的情况,两者存在明显区别。如果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,实际上是用某一段时期的净增量再与其他时期净增量作比较,是在多增基础上的多增。中国人民银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较是有必要的。
“深圳此次放松限购政策,充分说明各地深入落实高层精神,从一城一策角度继续做好购房政策的优化。”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。
上述分析人士表示,我国货币信贷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,经济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“换挡”。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等行业信贷需求趋于饱和,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,占用信贷较少。加总来看,贷款增速自然会有一个换挡减速的过程,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。
“拉长时间维度看,金融规模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减弱。”分析人士表示,我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,潜在假定是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。实际上,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,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。历史上,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曾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,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,又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。
有市场研究表明,2015年以前,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%,但2015年以后降至15%;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,1953年到1977年、1978年到1993年、1994年到2007年、2008年到2022年互联证劵融资渠道,我国每增加1元信贷投放,相应的GDP分别增加1.636元、0.988元、0.935元和0.489元,带动效应大幅弱化。